最近,刷到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调解视频。
68岁的偏瘫大妈杨婆婆,怒气冲冲地找记者诉苦,说老伴高大爷20年没跟她过夫妻生活了,怀疑他外面有人。
身穿花衬衫的大妈越说越激动,甚至抄起菜刀要“理论”。
而70岁的大爷一脸无奈,指着脸上的抓痕喊冤:“我都这把年纪了,前列腺还有问题,实在是遭不住啊!”
这场老年夫妻的“情感纠纷”,乍一听有点荒诞,甚至有人调侃:“老太太都半身不遂了,瘾还挺大?”
但细想之下,却让人心里一酸。
杨婆婆的逻辑很简单——年轻时图大爷身体好才嫁的,怎么现在躺一张床上,却成了“室友”?
她委屈的不是生理需求本身,而是觉得丈夫的态度变了,不再像以前那样爱她。
偏瘫后的杨大妈行动不便,心理更加敏感,一点风吹草动,都能让她胡思乱想。
她认为大爷之前是喜欢自己的,偏瘫后态度就完全变了。
毕竟一个男人爱不爱一个女人,身体是最诚实的,爱她就肯定想跟她亲热,不爱她看她一眼都嫌多。
大妈自认并不是个邋遢人,天天洗得香喷喷,大爷对她的身体无动于衷,让她很是崩溃。
而高大爷呢?
他觉得自己尽心照顾老伴,却被扣上“出轨”的帽子,憋屈得不行。
自从大妈偏瘫后,大爷始终对她无微不至,至于为什么没有夫妻生活,实在是年龄大了,前列腺方面的问题很严重。
更何况前列腺不是现在才有毛病,有毛病已经有些年头了。
一开始记者的调解不太顺畅,一对老夫妻吵得不可开交。
一个翻旧账说被推搡过头撞墙,一个亮出脸上的抓痕反击,最后在调解员的劝解下才抱在一起和好。
调解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,认为没有证据的事不要乱说,更何况都是40年的老夫妻了,没有夫妻生活也是有爱的。
豁然开朗的大妈动情地抱住大爷:“老伴我爱你,我心里一直都有你。”
大爷也表示从此再不跟大妈动手了,也紧紧把大妈搂在怀里:“只要你把坏脾气改了,咱们不吵不闹地过下半辈子。”
很多人看完视频的第一反应是笑,觉得老年人为这种事闹上电视很“离谱”。
但换个角度想,为什么年轻人抱怨无性婚姻能得到共情,而老年人提同样的需求,就成了“为老不尊”?
社会对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总是习惯性忽视,甚至默认他们不该有欲望。
可事实上,无论多大年纪,人都会渴望亲密关系,只是表达方式不同。
杨婆婆的执拗背后,是害怕被嫌弃、被冷落的恐慌。她需要的不一定是夫妻生活本身,而是确认自己依然被爱、被需要。
杨阿姨的故事,让我想起另一对“硬核”老年夫妻——山东枣庄的黄维平和田新菊。
2019年,67岁的田新菊自然受孕生下女儿“天赐”。
当时儿女强烈反对,甚至威胁断绝关系,但老两口坚持生下孩子,说“不用你们管,我们自己的退休金够养”。
如今5年过去了,田新菊曾因脑梗复发偏瘫住院,黄维平一边照顾年幼的女儿,一边奔波医院,成年子女依旧不愿插手。
为此网友们争议不断,有人骂一双成年儿女冷血,也有人觉得老夫妻太任性,没考虑孩子未来的抚养难题。
两对老人的故事看似不同,却折射出同一个问题:老年人的情感和生理需求,到底该被如何看待?
我们总说“少年夫妻老来伴”,可这个“伴”到底该怎么伴?
是搭伙吃饭、互相搀扶就行,还是也该包含肌肤之亲、情感交流?
杨婆婆的“作”和高大爷的“委屈”,田新菊的“冒险生子”和黄维平的“倔强抚养”,本质上都是不愿向岁月认输,想在生命的后半程继续活得有温度。
有人说,老年人谈性“不体面”,可谁规定体面就得清心寡欲?
医学研究早就证明,适度的亲密关系能延缓衰老、改善心理健康。
很多老人之所以回避这类话题,不是没需求,而是怕被嘲笑“老不正经”。
就像杨婆婆,若非憋了20年,恐怕也不会闹上电视。
而高大爷的“前列腺问题”,何尝不是许多老年男性的难言之隐?
他们不是不想,而是不能,可碍于面子又难以启齿,最后反而被误会成“变心”。
当然,老年夫妻的相处模式可以多样,未必非要执着于生理层面。
就像调解员说的:“四十多年的感情,爱不止一种表达方式。”
能吵架、能和解、生病时有人陪、发火后还愿意拥抱,已经是难得的缘分。
当然,社会至少该给老年人一个坦然讨论的空间。
他们可以像年轻人一样抱怨“无性婚姻”,也可以像黄维平夫妇那样,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,按自己的方式去爱。
最后,看着杨婆婆和高大爷别扭又真诚的和好,突然觉得挺暖。
老年人的爱情,或许没有偶像剧的浪漫,但多了几分真实的力量。
我知道你脾气暴,你知道我身体差,可吵完架还是想和你一起吃饭。
这种“遭不住却离不开”的纠缠,大概就是相伴到老的意义吧。
金勺子配资-金勺子配资官网-配资知名炒股配资门户-股票配资学习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